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报记者 孙美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面临的一道时代必答题。为深入理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9月17日,“喜迎二十大·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充分认识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振峰认为,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重大举措,才能更好地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协同推进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表示,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其辩证性和复杂性,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结合起来。郝立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将促进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阐述了“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他认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战略、进程相伴相随。共同富裕要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同时推进。一方面,要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系统治理;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社会环境治理体系。此外,从全球意义上来看,要致力于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促进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证明,中国能够走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研究我国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
促进共同富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敬东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这不仅是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也是国家走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郇庆治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未来愿景做了大胆想象。他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视域下的“共同富裕”首先必须是“红色的”。这主要是说,它意味着全社会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物质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在经济领域中的根本性要求或体现。另外,它还必须是“绿色的”。这主要是说,所谓“富裕”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各取所需、应有尽有”意义上的物质生活富足和公共设施配置,这是生态主义政治在经济领域中的根本性要求或体现。因而,郇庆治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新生态经济学,其核心问题不在于绿色经济或生态文明经济的新产品、新业态,而在于掌控其成长运行的社会制度与政策条件。相应地,对于“共同富裕”目标战略来说,它将致力于使这种新经济成为“公平的”“绿色的”一般制度条件和政治动力机制。
共同富裕等不得,急不得。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目标,要分阶段、分步骤持续推进。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要坚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扎扎实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会议由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