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与流变中国早期经典文本演进轨迹
近年来,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研究不断深入,不仅极大推动了经典文本个案的研究进程,为全方位研究经典文本形成的历史过程与基本规律提供了学术基础,也为认识先唐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建构思想、建构意义提供了思想基础。8月31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形成、流变及其学术体系建构研究”开题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研究展开深入研讨。
经典文本的形成、流变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早期学术与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尝试。据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少华介绍,该课题主要关注“早期经典文本形成与流变”和“先唐学术体系建构”两方面内容。前者主要是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的个案分析,后者是基于实证考辨的理论概括。所谓“早期”,初步定于唐代以前。该课题将打破人文学科区分模式,以“中华文化”的宏观历史格局统摄各文本个案考辨,总揽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探析其中种种因素及交互作用的方式、结果,再现其被奉为“经典”之后参与建构各时代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演进轨迹,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基本格局,同时将诗文评从集部中析分出来,考察各类文本形成、流变并形成共同话语模式,直至最终建构成整体学术体系的过程。
孙少华认为,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文本书写与流变规律,并为先唐学术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甚至可以说,正是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得以在唐代以前顺利建立起来,为唐代以后的古代学术规定了方向,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学术传统,并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东方特色的学术与文化特征。
与以往文本研究大多关注文献层面不同,本课题的“文本形成与流变”更多关注文本在较长历史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主流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生成之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弄清经典文本生产的复杂性、矛盾性甚至“不可靠性”的根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经典价值”,实现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研究的新发展,将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形成与流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孙少华认为,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在古代曾经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与国家学术进步、维护社会秩序和世道人心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文本形成与流变”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不仅对于还原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形成、流变的历史面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现代的文学理论创造与当代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于早期文献口传与抄写机制的持续研究,学者对早期文本的流动性特征已有深入认识。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程苏东认为,文本流动性的另一面是文本的稳定性问题,尽管受制于口传文献、写钞本文献的形成、传播机制,但毋庸讳言,早期文献中同样存在文本稳定性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五经”文本的确立过程关系密切。
早期经传文献中形成了作者、诗人、言志、缘情、辞例、义法、风雅、比兴等一系列基础概念,这些概念不仅对经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不少概念还越出经学范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学批评中的基础概念。“章”是早期经传文献的基本单元,它们在简帛文献中大多以墨钉、墨点作为分隔符,因此从文本形态上看是无法进一步细分的最小文本单元。从内容上说,它们也是基础性的独立语义单元,承担叙事或说理的功能。
史传文献是中国古代存量最大的种类之一,然而绝大多数史传文献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几乎是被排除在外的。子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建委提出,重建中国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重点在于摆脱20世纪以来形成的西学范式,回归传统理解,拓展研究范围,并为全新理论话语的出现提供更多可能,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史传文献的重新发现。
在《春秋》传统中,史传的撰写目的、价值观和修辞策略等都会使文本具备鲜明的文学性。就其重要程度来说,史传才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叙事文学,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学。但是,如果使用现代西方的“文学”概念,就会自然地把绝大多数史传排除在外,这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如果史传文献和文学研究得以全面拓展,那么因其庞大而系统的存世量,在文学理论话语和文献理论话语方面,史传文献都会生发出难以估量的理论问题。文学与国家、地域、自然、历史、家族、个体、文化之间的关系,都有可能获得原创的理论解释模型,丰富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话语体系,乃至为世界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话语或原创性启发。
开题论证会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是学术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现课题中的学术体系建构将填补理论空白,也可以实现有效的中西文明互鉴,为当前国家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重要贡献。
专家组建议,进一步厘清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形成、流变的历史轨迹和规律;通过对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形成、发展的不同门类文献的考察,尽可能还原、展示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形成、流变的特殊性;总结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产生之后形成的学术话语体系,揭示中国早期经典文本话语体系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书写模式与话语模式,探索中国早期经典文本话语体系与西方“语文学”交流互鉴的可能性。(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