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明海英
11月1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共同探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翻译出版、出版学学科建设等议题。
重视翻译的作用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强表示,出版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行业,以锋锐的选题激荡时代的思潮,以精心的编校镌刻文化的深度,主动担负了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手段,翻译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经典译介到国外最早而且版本最多的是《老子》。其最早译本是17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所翻译的拉丁文版本。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杜青钢表示,算上拉丁文版本,《老子》在法国已翻译传播了330多年。近年来,随着中国哲学在海外汉学研究中的逐渐升温,《老子》的译介和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刘玲娣表示,《老子》的译介不能仅看成是不同文字之间的语言学转换,它往往是译者有关《老子》乃至整个道家道教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不同时代、不同译者在译介这一道教典籍时采取不同的策略,其中既显示出《老子》西译的历史性进步,也呈现出某些局限和困扰,这对于今天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老子》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在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出版企业,为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人民精神家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军表示,要继承和弘扬张元济、陆费逵、叶圣陶等老一辈出版人的精神,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传播交流等方面有所开拓。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李家军表示,文学理论译著是民国时期学术性极强、理论性较为突出的一类书籍。文学理论学科化,进一步巩固了现代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学制基础,其出版传播推动了传统文论的现代性转型和现代文艺学学科建构。
中国文化传播自信增强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何卫华欣喜地发现,昔日的文化单向旅行”,现在已经变成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在他看来,不管是从国外引进各种智识资源来丰富自身,还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以便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其终极目标都是为全世界所有人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建设更加美好、多元、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版权贸易数据,1995—2005年10年间,中国版权进出口贸易平均比例为10.17∶1,引进远大于输出。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缩小到2∶1。在《荆楚文库》编辑部主任周百义看来,这得益于我国近年来力推的经典翻译工程和出版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版权合作。何卫华表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西方之间文化失衡的情形将会得到逆转,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产品将会被译介为其他语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增加;随着中国文化的空前繁荣,中国的文化传播自信也日益增强。
长篇小说《狼图腾》的版权输出是近年来中文图书版权输出的一个成功案例,该书被译成36种语言在全球发行,小说被改编成由中法合拍的电影。周百义表示,《狼图腾》是一部描写内蒙古草原上人与狼相依相存而又相互冲突的小说。小说出版后,中文版长居中国内地畅销书排行榜,中文版权销售到全世界110个国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奇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曾巍表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朝辉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界,其研究视野与四五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就出版史领域而言,译介进来的国外出版史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在研究中参考、引用的国外成果更多。近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中国学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展开对外国出版史的深入研究、中外比较研究,并尝试以贯通的视角编写跨地区、跨文明的出版史。在何朝辉看来,未来,需要以更加一体化的思维来构建出版的全球史。为此,要摒弃世界史他者视角和国别史孤立视界,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要强调地区、文明、国家之间的丰富联系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