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A01

发挥公共管理学科在人才强国中的作用

◇本报记者  刘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月4日,在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等机构召开的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人才强国战略”主题,就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支撑、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路径与制度创新、公共管理学助力人才强国战略等议题展开研讨。

 

多层次推进人才强国研究

与会学者高度认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时代最强音,“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是国家及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也是国家治理研究的前沿主题。

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一起,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提出,强调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联动及系统整合,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才支撑现代化的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来说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需要靠人才来支撑的现代化。

围绕人才强国的战略地位、基本原则、战略布局、体制机制以及具体政策等,与会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表示,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政策的效果看,资助规模与科学家的产出呈倒U型关系,说明精准的政策着力点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的人才支撑,需要运用公共政策的手段和思路来进行更具系统性、战略性的分析和评估,保证公共政策精准发力。

围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吴江强调了新型举国体制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建设一流营创环境中的重要性,要以多元共治的思维实现优势的集中,在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联动中打造区位优势;同时主张在开放的新赛道上,面向全球的创新资源,与国际组织、产业联盟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一种更加开放的合作机制。

提高高端创新人才的

自主培养能力

作为国家治理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在人力资源、人才战略、人才政策的研究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造就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才基础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宁波大学强国战略研究院院长薄贵利强调,高端创新人才不仅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高端人才,如公共管理和企事业管理的高端人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就在于提高高端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峰表示,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核心在于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公共精神。战略问题是实现基础与交叉培养的平衡,基本问题在于深入大国治理的真实场景,前沿问题是适应数智时代的新要求,显要问题是增强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自主性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因此,要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关键在于实现知识供给的自主性,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实质,妥善处理一般概念、西方概念与中国概念的关系,通过学科交叉推动概念创新,提升科学概念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