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
◇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中国经济学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为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经济学构建命题,12月17日,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经济思想发展论坛”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经济学构建:历史与未来”主题开展研讨。
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演变
现代化问题在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绵延百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提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而中国现代化的方式,应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化为切实可行的战略步骤,既体现坚持远大目标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也体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根据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不断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已突破了过去诸多西方理论的不足,体现了坚持“人民中心”“本国国情”“文明协调”以及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创新特征。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理论指南,既在微观层面也在宏观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作出指引,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南开大学教授盛斌认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从发展自信到理论自信的体现,也是对前期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学理论探索热潮进程的延续和升级。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一方面,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学在全球的影响力、贡献度与话语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是下一步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研究的“富矿”。
基于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在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看来,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有两大理论任务。一是研究总结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尤其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和经验上升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是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以后的发展问题,指导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武汉大学教授郭熙保认为,由于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成功之谜,传统发展经济学亦无法为迈向高收入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这对我国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发展经济学应始终以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新发展理念为研究框架,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作为主要内容,将制度变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要抓手,创新经济发展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瑞龙表示,中国经济学的核心内涵在于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全面准确反映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并与时俱进地优化完善。坚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样的改革道路决定中国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或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都难以找到完整答案,亟须进行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现有经济学分析体系中的有用成分,直面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理论体系。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建设、改革与发展所蕴含的大量素材和经验事实,为中国经济学人进行经济学说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再造,孕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经济学派和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厚理论资源。立足于本土、按照唯物史观构建涵盖中国国情的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自觉。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表示,站在新起点,中国经济学界的任务不再只是发掘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还应包括探索如何实现中国经济思想的理论与研究范式更新,更好地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时,亟待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创新性与分析性特征,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程霖认为,我们要汲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独特话语和创新成分,有机融入中国经济学自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学术体系构建的条件包括独特的实践、基本成型的体制及科学的分析方法,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对中国丰富的实践进行提炼,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以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细致梳理经济思想演进历程,系统总结中国经济实践规律,加快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