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A01

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本报记者 班晓悦 实习记者 陈雅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金融业提供高效安全的资金融通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我国经济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内深化体制改革,在国际吸引外资,坚持新一年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转型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很多领域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结合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相比原来的金融政策,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表述下,突出了“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要求,其政策取向则是“着力扩大内需”。这意味着,需求管理仍然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中国经济恢复缓慢,具体来说,企业及居民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减少负债;金融机构从惜贷、限贷转而推销贷款;货币管理部门不断增加各类刺激性政策,号召金融机构“站在政治高度,增加贷款”。基于目前中国经济现状,未来,中国金融改革主要聚焦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恢复经济发展动力这两个“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在12月17-18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金融学术与政策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金融开放作出部署,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我国创新能力提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高水平开放,推动绿色转型,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不仅要以深化改革、扩大内需为抓手,更需要完成金融发展的绿色转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谈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碳市场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不可忽略的问题。目前,国内外都对钢铁、水泥、化肥、铝、氢、电力这些碳含量比较高的商品设置碳边境税,出台了各式清洁能源的法案,这无疑都是从实际出发来关注绿色转型环境和气候风险问题。但随着碳市场的加入,碳账户的设计及定价、碳排放额度的需求和供给、市场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周诚君认为,要按照金融市场属性来认识碳市场,推动碳市场建设;成熟碳市场的形成规律,接近于金融市场的建设规律,这就需要充分保障产品流动性供给、提高交易结算效率、增强交易活跃度。

 

增强外资投融资吸引力

近十年来,我国和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中都具有较大的体量,这得益于我国越来越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也得益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认为,引进外资对我国或是区域内部的资本市场发展来说是获益的,比如可以提高公司治理质量;可以帮助信息快速地反应到价格上,提高整个市场效果。

金融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金融全球一体化使资本涌入越来越频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谭小芬及其团队发现,从理论层面看,一国发生跨境资本涌入,会通过抬升信贷配置风险来增加该国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但外国直接投入资本涌入,对银行危机发生概率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银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制度质量较好的经济体,跨境资本涌入对银行危机发生概率的正向影响更弱。所以,在推动金融对外开放时要兼顾促增长和防风险,在安全底线之上,才能有助于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引进来”的外资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张晓燕根据上交所的专有数据,发现外资投资者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股票收益,也就是说,外资企业可以避免信息劣势,正确处理公司层面的信息和市场层面的信息以达到最终的收益。这也反映出我国的信息底层建设非常成功,未来必将有高质量的外资进一步投资中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