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彭成广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一道,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观”。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伫”(或“佇”)即“久立”,与“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同源(屈原《楚辞·离骚》),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目的分殊表明二者属于不同的对象域。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