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李金铠
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绿色化、低碳化与生态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构筑“五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终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任务。
绿色化、低碳化与生态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到确立建成美丽中国目标,再到明确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抓手,从目标到手段,浑然一体,一脉相承。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重大命题的理性思考和战略抉择,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具体体现。
绿色化、低碳化与生态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围绕“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什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通过“双碳革命”倒逼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生态资产和生态价值的实现,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任务,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毫无疑问,这为最近起源于欧美国家能源行动的“碳中和实践讨论”做出了批注——碳中和不是国际政治游戏,而是新时代中国的主动担当和战略抉择。
碳中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和抓手。“双碳”战略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一脉相承,协同推进降碳、扩绿,就是为绿色低碳发展助力。
碳中和是推进能源革命的要求。从化石能源的视角来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但是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以“双碳”革命推动能源革命,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是降低能源进口依赖度、节省能源支出、实现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关键。
碳中和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道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绿色低碳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必定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中和是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国际推动碳中和的一个初衷是“应对气候危机”。无论欧盟、美国对碳中和的态度如何变化,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都应当并且已经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以自身为标杆号召全球解决人类共同难题。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全球能源转型与能源革命正围绕清洁、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展开。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战略举措。
随着“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和“双碳”战略的逐步实施,以风电、水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迎来重大战略机遇,进入大规模阶跃式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体系规划》等都强调要优化能源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
然而,可再生能源取决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实时的天气条件,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难以准确预测的特点。随着技术迭代,新能源电力性能快速提高,经济性持续提升,弃电消纳问题也逐步缓解。但是,相对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加速扩张趋势,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和并网不仅给电网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带来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对实时电力供需平衡带来极大的挑战,也衍生出一系列市场风险、投资风险和极端天气条件下的保供风险等。此外,当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之间的破立关系、替代节奏失当时,可能诱发政策风险,导致能源市场主体用脚投票,市场资源错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事实上,近两年的“电荒”现象,就是可再生能源利用风险的集中表现,值得警惕和深思。也正是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因此,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识别和系统评估可再生能源风险,基于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融合技术,不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也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与节奏,大力推进多能融合,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低碳发展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机制与风险防控研究”(21&ZD1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