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A03
本版标题
  • 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 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动态平衡

  • 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

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动态平衡

◇戴一鑫  李杏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传统区域协调发展旨在引导经济资源投入到特定地区,以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为代表的偏向性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于弥合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区域发展动能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空间体系在资源动态配置中不断重构。在此背景下,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已不能简单依靠对特定地区的政策扶持,而应谋求区域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动态平衡,进而在发展中促进区域关系转向“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增长”。根据这一内涵,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路应及时调整过去那种静态的、普惠性的导向,转而致力于加强区域优势互补与协调联动。

摆脱地理和区位的路径依赖

当前,中国大部分区域的发展仍是基于“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的路径,对区域自身的区位与地理空间依赖度较高。长期来看,地理区位和要素禀赋的有限性使得欠发达地区难以借助其他地区优质要素实现跨越式转型与发展。随着交通、信息与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对空间依赖的程度逐渐减弱,各类要素跨区域加速流动,区域发展模式势必会摆脱空间的束缚,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s)。在“流空间”模式下,区域发展既能打破地理空间“中心—外围”的范围受限,也能打破行政空间的范围受限,驱使区域空间结构由“点轴式”向“网络化”的区域互动模式转换。从这个角度看,摆脱空间的束缚是强化区域间功能互补和协同关联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