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人文岭南2
本版标题
  • 促进大湾区知识产权协同治理

  •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

  • 广东着力促进设计创新与制造业融合

· ·

促进大湾区知识产权协同治理

◇董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其中,以知识创新要素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民生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题中之义。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殊秉性,湾区知识产权建制与运行存在限制。因此,治理创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搭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建构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协同治理机制,克服行政分割和地方政府本位主义限制。

区域知识产权合作面临困扰

 

知识产权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然而粤港澳三地迥异的法治模式和实践规则,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制度壁垒,阻碍湾区创新协同优势发挥和知识要素高效流转。

首先,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制度衔接存在差异。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不同,如澳门发明专利有效保护期为15年,内地则为20年。知识产权授权标准不同,在专利新颖性判定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要求发明在世界范围未被出版公开、未被公开及使用;内地则采取混合新颖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