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本版标题
  • 中国叙事学研究扬帆前行

  • 听觉叙事一种原创性的中国文论话语

  • 扎根叙事传统  立足学术前沿

  • 勇于突破推动中国学术前进

  • 让叙事作品散发出久已不闻的听觉芬芳

  • 让叙事作品散发出久已不闻的听觉芬芳

· ·

听觉叙事一种原创性的中国文论话语

◇赵宪章

针对“读图时代”人类社会出现的听觉钝化和视听失衡的现实问题,傅修延教授以“我听故我在”唤起人们的注意和反思。他针砭文学研究中的“失聪”痼疾,尝试开拓叙事学研究新领地,为世界叙事学理论发展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

循“听”而思:构建走向开放的叙事学研究新范式。叙事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思潮和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致力于成为“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罗夫语),所以它只关注文本内的“叙事语法”,而常常无视文本外的世界、作者和读者,最终陷入画地为牢的困境。继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努力向文本外的世界拓展,与认知诗学、女性主义、新修辞学等结合,从叙事语法走向叙事语义。国内叙事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对接西方前沿理论,另一方面立足本土资源,积极构建中国叙事学。傅修延教授不仅是国内较早研究叙事学的学者,而且是具有本土学术立场的学者。他从事听觉叙事研究,不仅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叙事理论,还在探索叙事学研究的新范式。他从听觉角度研究叙事,追溯讲/听故事的最早存在形态——一群原始人围着篝火讲/听故事,从而顺理成章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从群体维系角度考察讲/听故事行为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探讨“视/听”“被视/被听”“被听/被看”等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这一研究把叙事的起点提到语言正式形成以前,与他之前关于元叙事与太阳神话”“青铜器上的‘前叙事’”“《山海经》中的‘原生态叙事’”等构成叙事探源系列,为人们全面、深刻、系统地认识叙事的发生与意义、中国叙事学的特色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汲取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空间理论资源研究叙事与听觉空间的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受叙事中的人物、古代文论中的“物感”启发而思考“万物自生听”的哲学内涵,在视听失衡的当代重新思考中国的“诵读”文化……可以看出,他循着听觉这一线索研究叙事学,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走向开放。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学者也努力走向文本外的世界,该著充分显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