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粟特钱币反映多元文明互动
◇齐小艳
粟特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者的铭文中,粟特(Sug(u)da)作为古波斯的东方行省之一,承担着缴纳赋税和服兵役的义务。在西方古典文献中,这一地区被称为“索格底亚那”(Sogdiana)。《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和《汉书·西域传》记载的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暗含了粟特地区。《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栗弋”国是汉文文献对粟特的首次单独介绍,但“粟特”一词最初出现在《魏书·西域传》中,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包括康国、安国和史国等在内的粟特诸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者进贡的历史。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人们对粟特的认识更加清晰,粟特所指日渐明确,出现了“昭武九姓”之说。随着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对粟特地区的征服,粟特逐渐融入了伊斯兰文化圈。粟特文明是古代丝路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粟特钱币则是粟特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正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造就了粟特地区独特且能反映东西方交融的钱币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