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在文明进程中阐释城市历史

  • 宋代进士数量的地域分布

  • 欧亚丝绸之路史研究的新探索

· ·

欧亚丝绸之路史研究的新探索

◇李继荣

公元前2世纪,中西方交流呈现出区域性、分散与碎片化的特点。后因张骞两次通西域,成功掀开其最后珠帘,形成了东以长安和洛阳为起点、西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终端、中间以中亚游牧民族为媒介的交通大动脉,开启了中西文明交流互动的新篇章。路已开通,物亦流转,但距离遥远和民族众多等因素,使中国与罗马—拜占庭在很长时期内“相知难相识”,诸如“丝绸产自于赛里斯的羊毛树”等传闻,便成为东西方史家著述中的“常客”。语言众多、史料难懂、中西各重、难以相通、记载不实或无法考证等因素,一直困扰着从事丝路史和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学者。张爽、薛海波的《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便是尝试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的专著。该书以4—6世纪为时间轴、以丝路为线路图、以拜占庭—中介民族—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为关注点,阐述了丝路上各势力的此消彼长、文化交融和贸易兴衰,在史料、视角和观点方面均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