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情感社会学遗产
◇胡全柱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学,诚如古尔德纳所言,已陷入集体性学科危机。觳觫相应的是社会学的“转向时代”来临,历史转向、文化转向、空间转向、身体转向等纷纷步入思想舞台,激发了社会学家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层面自我革新的科学热情,以“反思社会学”的姿态应对学科危机,发掘和开拓社会学的界域。情感社会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中兴起,并逐渐成为一个崭新的分支学科。然而,纵览西方社会学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情感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经典社会学家,而涂尔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他的宗教研究,给情感社会学馈赠了一笔丰裕的学术遗产。
社会团结激发情感社会学研究
作为功能主义的奠基人物,涂尔干毕生致力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何以可能的刨根问底式探究。从《社会分工论》到《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再到《自杀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这些著作无一不是对这一社会学元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答,同时也为社会学自身的合法性提供了充分的论证。毋庸置疑,涂尔干对社会学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的功能主义求解上。但令人意外的是,情感却从未成为其探讨的主题。客观地说,这种“情感不在场”并不是涂尔干的个人理论缺憾,而是整个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时代局限性使然。无怪乎当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发现情感主题并未贯穿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时颇为惊讶。尽管如此,涂尔干的宗教研究,却深深启发了情感社会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