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社会学本土化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李晶
陈雅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为新时代社会学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厘清社会理论与
本土经验的关系
关于社会理论与本土经验间关联的讨论由来已久。自19世纪末社会学引入中国以来,各派学者始终在本土与西方、经验与理论等多维度理论构建与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道路。5月14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学术月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社会理论与本土经验”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介绍道,从100年前的燕大社会学研究开始,学界一直重视经验研究,尤其在社会调查层面进行了许多持续深入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社会学中国化道路。新时代以来,研究者们倡导将历史维度引入社会学,并涌现了一批以历史视角反观中国社会史、革命史和当代社会现象的研究,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国本位的立场,把西方理论、中国传统和田野经验要素结合起来,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工具。新时代社会学本土化要发展得更好,就要接续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既要坚持理论、历史和田野的高度结合,也要有中国本位的文化自觉意识,高度的自觉意识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
理论构建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构建的第一步是厘清概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立中认为,“中国社会理论”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理解中指涉不同。他对比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的“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与周飞舟的“中国社会理论”,提出虽然二者都将自己的理论称为“中国社会(学)理论”,却存在较大差异:景天魁等人阐述的“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不仅适用于理解和解释“中国社会”,也适用于理解和解释其他社会,可视为一种适用于描述和解释包括中国社会在内的所有社会的一般社会理论;而周飞舟在《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中试图提供基础的“中国社会理论”,其中主要以“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也主要用来描述和解释“中国社会”。据此,谢立中拓展了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默顿模型,将中层理论划分为领域理论限定在某领域中)和区域理论限定在某一时空中),并认为由于区域理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反映出区别于中层理论和一般理论的性质和规律,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证明,而经验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认为,理论研究是经验研究的应有之义。社会学的经验有着非常强的超越经验本身的社会本质,是很难捕捉的。今天所谓的经验研究,大体是参照美国的假设检验模式,更多只是常识性的拓展。但社会学的经验从来都是本土的、理论意义上的,社会理论则是对起源性问题的探寻。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就含有中国的文明源流和接续构造西学的结果,我们应当突破重复性的经验印证,不断扩展研究边界。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月刊》总编辑金福林表示,学界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体现了当代学者的使命和担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科体系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程,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沉下心来,在充分吸收借鉴世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创新。
建设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学
理论的构建是为了服务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冯仕政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应当“不落山、不落草、要落地”,要致力于建设长在泥土里的社会学,用社会学的思维建设社会学。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研究“庙堂上的俗史”,不能只谈范畴而忽略其背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研究“草野上的庙堂”,研究老百姓的社会学,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历史、当下、理论和事实这四个维度中做好学问。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的发展备受瞩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熊春文梳理了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认为诞生于美国、以农场和技术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业经济学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中国农村,而国内研究农村问题的主流学科——农业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也不能解决农村社会中出现的劳动力、土地等核心问题。经济学无意探究中国农业用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的原因等反市场现象,而经济学止步之处,正是农业社会学的生长点。可以说,新时代农业社会学大有可为。
社会学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却往往容易忽略人这个本体。早在20世纪40年代,潘光旦就提出希望社会学者不要为“社会”的范围所限,就社会谈社会,而要建构一门旨在了解人性的社会学。周飞舟从潘光旦的“位育”论出发,反思了部分社会学研究“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问题,并对实现“人”的研究的可能路径展开了方法论层面的讨论。他表示,对人的研究必须是囫囵的,不能把人拆分成一个原则和他对原则的背离,更不能做截面化处理,把一切关于人的因素全都变成人的社会经济特征,而是要在社会学研究中把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带回来。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应星提出,历史维度在今天社会学的主流研究格局中处在边缘位置,导致部分经验研究单薄无力。实际上,了解历史对于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把历史作为独立而必要的一元,塑造包含理论、方法、经验和历史在内的四元社会学研究格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赵丙祥表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不能抛弃过去一百多年来积累的学术遗产,前辈们辛勤得来的宝贵学术成果正是我们今天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中国特色社会学只有坚持这样的继承与发扬,才能逐步走向繁荣,走出特色,傲然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