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李丽 权麟春
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等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并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体现出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
现代化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富有中国特色,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孕育了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反过来又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精神生活提供充实丰富的导向性内容。通过丰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人们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因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愈丰富,愈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使人们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促进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
坚持人民至上,不负人民,造福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物质发展成果和精神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文化标尺。
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对应,是由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状态构成的。精神活动包括精神生产活动、精神交往活动、精神消费活动等,通过主体的精神风貌、精神气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精神境界等维度体现出来,是现实的人的精神生活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多样性,表征着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需要物质生活,它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必然需要精神生活,它是对物质生活的超越。
人们的精神世界主要分为知识和经验维度、心理和情感维度、法纪维度、伦理维度、信仰维度等,既包含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伦理、社会心理、民族精神、民族风俗习惯等,又包含个体价值观念、个体伦理、个体心理、个体信仰等,是现实精神生活与终极生活、心灵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有机统一体。知识和经验维度是形成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础,是打开精神世界之门的“钥匙”。心理和情感维度属于感性层次,表现为人的心理、情绪、欲求等,是人们最为普遍的、初级的精神世界,具有易变的特征。法纪维度和伦理维度属于理智层次,表现为人的辨别是非、遵纪守法、规范调控自己行为的能力等,是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精神世界的较高层次。信仰维度属于理想层次,表现为人们不断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应然追求,不断审视自我,充实和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层次,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需要持续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现实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人类文明的全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改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增强,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团结奋斗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们都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根脉和源头活水。特别是新时代十多年来的伟大变革,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心聚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表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筑牢全国人民理想信念的根基,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在守正创新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从而更好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第二,坚持文化建设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其次,实施文化惠民系统工程和文化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产品供给。再次,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工程,发展文化新业态、文化新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三,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我们应当深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以及民族复兴大业相结合,用一生的真情和奋斗回报国家和人民。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形成育人合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一方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需要共同发力,强化德治对于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入手,促进个体道德品质和全社会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更好地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推动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