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岛国中文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刘宾 李维滨
太平洋岛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地缘政治地位颇为重要。近年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向太平洋岛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故事背后的中华文明、中国精神。这有利于在这一区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实现与太平洋岛国人民的“心联通”,从而最终实现同太平洋岛国的互利共赢,助力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文教育在太平洋岛国日趋重要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主要通过语言了解他国文化,一国的文化也主要通过本国语言进行传播。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沟通各国民众心灵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太平洋岛国进行文化交流互鉴,在太平洋岛国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中文在太平洋岛国的作用。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工具,话语是语言的外化形式,一个国家的语言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是决定该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提升中华文明在太平洋岛国国际传播力的关键路径之一。中文在太平洋岛国地位的提升,是增强中国在太平洋岛国话语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在重视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领域的提升。语言不仅能给国家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太平洋岛国,纵观欧美等国家,以英语为主要载体文化的引入,是他们实现自身文化话语权的主要方式之一。提升中文在太平洋岛国的传播能力,有利于推进中华文明在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呈现了独特的文化观念系统。语言体现了一种文化记忆,展现了人类看待世界乃至与这个世界共处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也有着“生态系统”,语言的多样性是理想的社会生态子系统。丰富的语言种类让人类的思想世界更加丰满,中文在太平洋岛国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全球语言生态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概言之,提升中文传播能力是促进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建设极为重要的途径。学中文、懂中文的人越多,中文的吸引力就越大,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就越容易在太平洋岛国讲得好、传得开,中国同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就会更加牢固。因此,应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推动中文教育在太平洋岛国的发展。
太平洋岛国中文传播力的
提升策略
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脱离不了国际环境。在太平洋岛国,中文的传播与发展要充分兼顾当地民众的利益、感受和诉求,要发掘彼此的共鸣点,获得他们心理上的认同,带动他们行动上的支持和协同,从而赢得他们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教育教学的本土化。中文教育在太平洋岛国的落地生根,教学的本土化无疑应成为重中之重。针对太平洋岛国的中文学习者,打造贴近他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教师、教材、教法、测试、培训等一系列的在地化模式,推进太平洋岛国主动将中文教育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让中文融入社区、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中文教育的区域化表达,有益于太平洋岛国中文教育教学本土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为当地民众学习中文提供精细化的支持和服务,从而推动中文在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的高端化。人才是提升中文在太平洋岛国传播力的关键。伴随太平洋岛国对中文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应促进“中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太平洋岛国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等可开设“中文+职业技能”类课程。我们也应重视来华留学生高端中文传播人才的培养。我国部分高校、研究机构等可与国内外相关大学、研究机构等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加强太平洋岛国中文传播高水平人才的联合培养。高端的中文国际传播人才是中文在太平洋岛国传播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中文在当地的传播深度。
语言服务的便捷化。优质的语言服务是助力中文教育在太平洋岛国有效传播的方式之一。加快援助太平洋岛国本土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包括语言翻译在内的语言产业的发展,提高机器语言应用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政策语言服务、金融语言服务、人力资源语言服务等的便利度等,大力加强针对太平洋岛国的语言服务能力建设。语言服务的便利化既可带动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又可为该区域的中文发展提供优质、便捷的语言服务,这对于促进中文学习、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域内传播的融合化。跨文化传播“第三空间”理论提出:跨文化交流中应探索本族和他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中间地带,以便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群能成功交流。太平洋岛国中文的传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民众的话语模式、表达习惯等,构建区域化背景下的共赢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文要与太平洋岛国其他语言和谐共存,这有利于消解异质语言文化之间的对立,找到语言文化之间的共性。在必要时,中文也可“受众化”,使用当地民众的母语来表达,这可让其做到不仅能够“通事”,而且最终能够“通心”。这些让太平洋岛国人民好理解、愿接受、能够引起共鸣的话语表达,将最终拉近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人民的距离,消除不同文化圈之间的理解鸿沟。
中文供给的多元化。根据太平洋岛国“小岛屿、大海洋、人口少”的区域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中文国际产品以及供给方式的多元化探索,从而满足其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中文学习需求。在中文国际产品供给上,除了中文学习产品如教材、教辅、工具书等资源的供给外,应积极探索中文艺术和娱乐产品,比如影视作品、音像制品、文学典籍、中文游戏等的供给。在供给方式上,除了中文教育机构、报刊典籍等以外,还可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ChatGPT等新技术应用于中文的国际传播方式,探索数字化技术应用、融合于中文国际传播、打造全景式的语言传播平台、提升网络空间中文传播等智慧型中文传播新方式。随着太平洋岛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文作为一种国际公共产品在太平洋岛国流通,并让当地民众从中获得语言福利,既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中文的获得感,也有利于中文在当地的快速传播。
中文传播的安全化。防范并应对风险是中文在太平洋岛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应借鉴世界语言传播机构如英国文化协会、德国歌德学院等的经验,研判并防范中文在太平洋岛国传播的潜在风险。深入研究世界语言传播机构的运行机制、经费来源、传播路径等,科学预判中文在太平洋岛国传播的风险与挑战,从而有效防范、规避与化解风险。学界也需加强太平洋岛国中文传播的理论研究,探索中文传播在太平洋岛国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有利于支撑中文在太平洋岛国的传播向高质量、更安全方向发展。
目前,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中文教育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太平洋岛国,中文教育事业也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通过推进中文本土化发展,打造高水平中文传播人才队伍,提升语言服务能力,推进中文传播的融合化,增强中文产品的供给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等,推动中文快速走向太平洋岛国,提升中文在太平洋岛国的传播力,为构建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也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理论与制度的创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