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地调研中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宪昭
调查研究不仅是解决实践问题的优良作风,也是人文社科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近期,笔者带着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等系列问题,赴陕西省宝鸡市进行了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我们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古人之言的价值。
在调研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据资料记载,宝鸡市是传说中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是周朝与秦王朝的发祥地,也是探源中华文明的文化资源富矿,我们在调研中充分体验到了传统文化遗存的悠久与丰富。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的炎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这一带流传着许多有关炎帝的神话传说,可寻找到中华文明5000年前的文化记忆。地处岐山县凤鸣岗南麓的周公庙,据说《诗经》所描述的“有卷者阿,飘风自南”中的“卷者”即指此地,被儒家尊为“元圣”的周公旦晚年归隐于此地。如果把周公庙作为中华文明溯源的一个重要节点,可以发现这里的姜嫄殿将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作为祭祀对象,姜嫄作为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姜”姓本身也与炎帝姓“姜”存在同源关系。据《周易》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而周朝帝王的“姬”姓无疑体现出与炎黄血脉相承。《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许多姓氏都可以在周朝分封诸侯的姓氏中找到印证。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考察中,从宝鸡出土的大量青铜文物中不仅可以看到对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而且可以从宝鸡出土的龙山时代华夏第一瓦”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厚重,从西周青铜器何尊中雕刻的“中国”一词中了解到“中华”概念的渊源。据当地学者介绍,“宝鸡”“凤翔”凤县”“麟游”等地名都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崇拜,这为我们探源中华民族更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可资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