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力量 促进新时代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陈雅静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9月2—3日,由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研究杂志社主办的第九届文化与经济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探讨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促进新时代经济发展。
传统思想融入现代经济
2023 年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根基,因此,更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千年仍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探求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找寻经济现象背后的人文色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源泉。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同时也需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中进一步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主编黄群慧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文化,都是相对人类生活而言的,文明偏物质方面,而文化更偏精神方面。因此,文明向外传播而互鉴,文化则因内部积淀而产生。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所有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与世界其他民族对比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发展现代经济的所有核心要素,如果能够很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那么中国经济就会长期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概念的现代转化”,是要立足于时代需要,采用现代多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经济思想概念的形式及内容加以整理、阐释、选择、创新,以激活其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现代价值的生命力。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自发演进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经济理论体系,但孕育产生了丰富而卓越的经济思想,其中蕴含诸多基于本土经济实践和文化传统,且符合中国人思想的概念术语,形成了一套风格独特的概念体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程霖表示,作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宝贵“基因库”,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概念体系在广度上至少涉及17类经济范畴,在深度上更是触及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要素,构成了具有逻辑关系和内在结构的语义网络。同时,通过传统经济思想概念体系研究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解释古代经济社会现象,也推动了经济的社会实践功能,为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世界提供了思想动力。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历史中繁杂的经济思想,研究者不仅要识别概念体系的“全貌”,还要积极地从概念体系中汲取精华,对有益成分加以现代转化,从转化原则、转化对象、转化方式、适应性要求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概念的现实价值,提炼出中外融通的标识性概念,激活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经济社会新形势、新发展、新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事关我国文化与经济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
书写人文经济新篇章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导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才能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均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黄群慧认为: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和居民收入比重,打造数字经济驱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模式,消除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共享发展鸿沟,构建全社会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体系,确立产业安全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对地方招商引资的制度化协调,把握经济政策的优先序和着力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人文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分支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中,“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汉语中“经济”的本意是经世济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提出,以人为本在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以贯之,中国始终秉持着“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观,具体在当下就是文化强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首要任务是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好“两个结合”,坚守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遵循“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观,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动能与人文价值,带动中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共荣共生,为全球人文经济繁荣做“中国模式”示范和“中国道路”探索。
基于GDP、个人所得税、R&D投入与专利产出及第四次经济普查等维度的数据,可以发现2010年以来南北区域经济差距快速扩大的事实。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少安谈道,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只是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表现,不能充分解释这种差距拉大的原因,而与地区文化关联的非正式制度的差异是南北经济差距拉大不可忽视的因素。北方地区文化使本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体制建立和创新能力提升、开放意识、平等竞争意识、法治和科学意识增强等方面,整体相对迟于南方地区,从而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落后于南方地区。较小的观念意识之差,在具有区域竞争性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被放大,中国作为大国,需要从经济和非经济角度重视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趋势。
随着时代更迭,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改写和重构世界经济版图。数字经济时代酝酿了数字企业新形态,数字企业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创造性破坏、颠覆性创新、替代性竞争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认为,数字经济要以不断突破底层数字技术,加强数字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实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实现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与转化,使传统文化的星光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在现代社会散发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