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胡雯
在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中,土地被视为维系万物生命的重要存在,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植根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农耕文化,凝聚着老百姓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着我的世界的界限”。一方面,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人类在创造、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关于世界的思想,构筑起对世界的理解;另一方面,语言通过持续表达和传递人类思想,深刻影响着人类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赋予各种语言使用者独特的世界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最佳表达方式。文化在长期演化之后沉淀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显示在语言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中,借助语言的使用广泛流传,对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影响深远。语言与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交融、相互作用,塑造着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作为农耕文化活化石的农耕语言,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社会伊始沟通与交往的质朴需求,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老而宝贵的传统农耕文化,并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