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儿童语言学习的奥秘
◇本报记者 刘远舰 陈雅静
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语言学习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实验证明,儿童时期是人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随着社会对儿童语言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日渐成为学术热点。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从事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学者,探索语言学习的原初秘密。
儿童语言能力从何而来
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语言习得过程能够部分反映人类语言发展的原初状态。“个体发育是群体演化的缩影,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也是群体语言发展的缩影,或者说,从对儿童语言的研究也可寻觅到人类语言起源与发展的一些线索。”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介绍说,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普遍语法”。通过对儿童语言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普遍语法”,破解人何以为人的秘密。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云秋认为,人类的语言起源与人能够发声的咽腔发育有关,咽腔形成之后才能够发出复杂的声音。同时,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是与脑神经网络发育共同进行的,脑量的增长和环境的刺激使“声音”具有了意义。一般而言,儿童从三四个月就开始了“咿呀学语”阶段,“咿呀”背后具有明确的信息传递意图。
在儿童语言发展领域,获得与学习是需要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授胡建华表示,语言获得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语言学习则不是。对儿童语言获得的迅速性、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与探讨,不仅有助于揭示儿童语言获得的奥秘,还可以为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研究、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抓住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期
怎样才能高效地掌握一门语言?李宇明说:“成人学习外语的效率不如儿童,就是因为存在语言学习关键期。有人诙谐地说,儿童就是造物主造出的学习语言的‘小机器’。关键期学说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语言学习要趁早,要让孩子从小接触多种语言资源。”
双语环境会不会造成孩子的语言混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丹丹表示,早在婴儿时期,孩子就具备区分不同语言的能力。5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能够区分不同语言,或是不同的方言体系。双语孩子的两种语言在同一脑区中进行分离式管理。双语幼儿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两种语言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并且知道每种语言的使用都和特定的环境背景有联系,甚至知道每种语言独特的停顿、语音、语调。这种分离管理方式使他们在激活一种语言时抑制另一种语言,因此,他们在跟只说单一语种的人对话时,不会混淆两种语言。当他们切换语言时,反应只会慢一点,但切换仍然是顺畅的。张云秋也认同幼儿的这种双语转换能力,并认为这种语言转换上的锻炼有益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大脑发育。
语言的核心功能在于沟通。胡建华提出,家长或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行为,作为儿童语言社会化的养分,对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营造良好的儿童语言学习环境
儿童期最重要的任务为语言习得、心智发育和身体发展。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李宇明表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幼儿园是儿童接受的最早的正规教育,二者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儿童还要接触医生,接触各种“涉儿人群”提供的语言产品和其他用品,比如童话作品、儿童节目、机器玩伴等。儿童就是在“涉儿人群”创设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习得语言、发育成长的。儿童语言研究,不仅要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机理和过程,还要研究儿童成长的语言环境,为“涉儿人群”的工作提供学术支撑。
儿向语又称“妈妈语”,表现为音调更高,速度更慢,音调范围更广,而且重复更多。梁丹丹表示,儿向语对婴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它可以提高婴儿对于语言的注意力,促进婴儿和照顾者之间的社会互动,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儿向语通过与成人对话形成强烈的对比,帮助婴儿全面了解母语。
当前,跨国定居或长期旅行已成为一种较常见的生活方式。张云秋表示,在儿童语言形成的关键期,要特别关注语言环境的变化问题。虽然双语环境不会造成孩子的语言混乱,但是在孩子语言形成的关键期频繁地从一个单一的语言环境跨越到另一个单一的语言环境,这种情况会对儿童的语言发展造成某些影响,甚至产生语言发展缓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