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和
内在机理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农发所启动第三期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
第九届《西亚非洲》期刊编委会会议举行
欧洲研究所举办名家讲坛第五讲
【社科院动态】
【社科院动态】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曹婧(金融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一重要论述将文化建设摆在金融强国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夯实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
丰富内涵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沃土,更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信践诺。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一方面,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依托信用评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定价,持续完善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坚实的信用基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另一方面,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是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