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寻找:城市文学的母题

  • 从“城市奇观”到“系统隐喻”

  • 定制地方感当下城市传记的书写景观

  • Citywalk与广州城市文学

· ·

从“城市奇观”到“系统隐喻”

◇林云柯

20世纪20年代,当电影开始进入纪录片时代,所拍摄的初始性对象就开始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之中展开:自然与城市。这种空间的同步性使得电影在一开始就陷入了真幻二元的扭结之中。在一种朴素的观念中,自然是真实的生态环境,而城市则逐步发展为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人造技术空间。虽然《北方的纳努克》通常被认为“是后来那些要将真实生活搬上荧幕的片子的源头”,但电影与现代城市的共生性很快就将新媒介的对象转向城市,并彻底改变了“实在”的观念。

在现代城市出现之前的思想史中,“实在”无外乎是一种日常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诉诸直觉能够触及的真实存在的事物,而人造技术中介不过是对直觉的便捷化或强化,“实在”不在也不呈现于“媒介”之中。在电影媒介的初体验中,“火车进站”带来的恐惧感反映了“实在”进入技术装置造成的紊乱。它既是一种外部冲击,同时也是一种主体被拉入系统的体验。“系统”区别于“工具”,正如“媒介”区别于“中介”,其指人自身的进化或消耗被构入其中的世界阐释本身,而非对系统功能的“利用”。现代城市自此在媒介中被纳入了一个“系统化”进程:从基建固态到能量流通,从外部奇观到生态隐喻,从人的活动背景到人的存在状态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