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福建行杂忆
◇桑逢康(文学所)
1980年12月,《郭沫若全集》编辑注释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作为编辑人员,我前去参会,因而有了一次愉快且相当丰富的福建之行。
记得我是同吴老(伯箫)、楼老(适夷)先乘火车到上海,他们在软卧车厢,我在硬卧车厢,开车后我到软卧车厢与二老闲聊,带有陪护的意思。楼老带了茶,也给了我一袋沏水喝。吴老是文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楼老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总编辑,都很平易近人,同他们在一起聊天我一点也不局促。
吴伯箫我们尊称为“吴老”,山东人,早年在曲阜师范读书,后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抗战爆发后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并以写散文见长,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出版部门工作,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调入文学研究所任副所长。黄淳浩和我第一次去他家中拜会时,他尚住在景山东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宿舍里,是一处平房,要拐几个弯儿才能找到。吴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坐在一张竹子做的躺椅上,向我们俩简单介绍了对编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的设想,希望我们努力工作,在作编注的同时对郭沫若这样一位文化巨人认真做些研究。当时,社会上不少人称郭老为“啊派诗人”,吴老不知究竟,我告诉他是因为郭沫若诗中爱用“啊!”“啊啊!”如《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苦味之杯》等。吴老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啊”近似于古文中的“兮”,屈原辞赋中就常用,如《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跟着附和了一句:“浪漫主义诗风一脉相承,屈兮郭啊,均怀爱国之热忱,哀民生之艰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