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成为学术图书出版新模式W
开放获取成为学术图书出版新模式W
通过气候变化报道凝聚公众共识
开放获取成为学术图书出版新模式W
开放获取成为学术图书出版新模式W
开放获取成为学术图书出版新模式W
开放获取成为学术图书出版新模式W
开放获取成为学术图书出版新模式W
◇本报记者 陈禹同
作为方兴未艾的开放科学运动的一部分,开放获取学术图书显得相对不为人所注意。开放获取学术图书可以为学术界乃至人类社会带来什么益处?这项议题表现出哪些独特的动态,使之与其他开放科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合理应对其潜在的风险?开放获取学术图书的浪潮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开放获取独具优势
谈及开放获取学术图书的价值,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文学、技术与出版教授兼Crossref研究与试验发展首席开发者马丁·保罗·伊夫(Martin Paul Eve)对本报记者表示,知识如不能被获取便没有意义。目前,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阅读学术图书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如学术图书具有小众和稀缺性特点而且价格高昂,还有一些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前往图书馆。其结果是,学术图书虽然凝结了相关人员多年的心血,但只有少数人有机会读到,这实在是一种遗憾。相比之下,开放获取学术图书对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是开放的。它利用数字传播的途径,让那些负担不起费用的人也能获得知识,以及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前往图书馆的人士也能了解研究成果,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此外,人文学科学者也有机会更广泛地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当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感受到资金削减的影响时,开放获取这种途径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