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改革之路更加清晰可见
——访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海孟德·阿德拉卡
互为镜像的文明
——对中国历史文献的探讨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长期发展目标
《影响力投资的十字路口:前进的道路》
头条换图
《影响力投资的十字路口:前进的道路》
互为镜像的文明
——对中国历史文献的探讨
◇[北马其顿]冯海城(Igor Radev)/文
本文以“互为镜像的文明”为切入点,对中国历史的起源加以探讨,主要考察其他文明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以及其他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首要的一点是厘清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定位自我,并处理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淮南子》中曾提及“中央四达”的概念,其他文明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当不同的文明进行自我描述时,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加之地理特征,形塑了这一认识。这就是《淮南子》使用“中”这个字的深层次原因,“中央之国”就是中国最初的概念。
《淮南子》谈到,“中央四达,风气之所通,雨露之所会也,其人大面短颐,美须恶肥,窍通于口,肤肉属焉,黄色主胃,慧圣而好治”。这反映出居于中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所能发挥的治理才能,也印证了中国与周边建立联系的基础。古希腊也有同样的特征,根据古希腊人的描述,他们认为北边的人非常勇猛善战,但智力有限;南边的人民虽聪明机智,但缺乏男子气概,且并不善战。而古希腊处于中间,使其既被赋予了北部人民的体格,又拥有南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