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文化守正创新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
◇本报记者 陆航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长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因长江而生,也因长江而兴。在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浸润下,重庆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今,大江东流入海,高峡平湖安澜,重庆坚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9月25日,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以“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
大力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什么是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有何特征?
张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长江上游发现了“巫山人”和“元谋人”,历史可以追溯至200万年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长江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涵盖了长江流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历史特征。
长江文化以长三角为龙头、两湖为龙身、成渝为龙尾,融为一体。它依托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孕育出农耕、水利、工业和智能社会的文化体系,构成了以长江文化为特征的地理、人文和经济空间。长江流域虽然只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20%,但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文化深厚、创新能力领先,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长江文化历史悠久、多元一体,涵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形成了多样竞辉的宏大格局。它兼容并包,善于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说长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构成中华文化的根与脉?
张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先进科学技术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质。长江流域人民勤劳勇敢,擅长工艺,创造了丝绸、织锦、刺绣和陶瓷等精湛的手工艺品。此外,长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涌现出众多爱国忧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长江流域自然风光秀美,孕育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哲学。楚辞、吴歌等文学作品以及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都体现了长江文化的浪漫自由精神。几千年来,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各具特色的文化交融互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长江沿线各地区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了农耕、城市和企业文化,将传统的书院文化、诗词文化和家风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为中华文化的根与脉。
以长江文化的时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只有总结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您谈谈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新文化。
张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长江文化的显著特征,形成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我们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在长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发展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新文化。
只有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将长江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为现代新文化,才能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解决好历史与现代的问题,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长江文化现代力量,长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化自信来自文化的主体性。如何理解“长江新文化”?
张翼:将长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能够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掌握文化主动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汲取养分,推动实践、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创新发展。任何文化要发展,必须具备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也正是来源于这种主体性。当下的长江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形成的“长江新文化”。未来,我们要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基础,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长江文化绵延数千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与底气。我们要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立足于长江文化的伟大历史与当代实践,深入总结长江流域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摆脱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将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中。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既要在历史中汲取滋养,也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您如何看待长江文化焕发出了时代新机?
张翼:历史如同一条大河,在传统、现代与未来的交汇中奔涌向前。当前,长江流域各族人民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文化因此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活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了长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美共享、人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这不仅体现了长江文脉在新时空中的有机延展,更凸显了其蓬勃的时代价值。
因此,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并有能力促进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我们能够将历史的转化为现代的,将外来的转化为中国的,持续培育和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长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入推进,中华文明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征程上,如何坚持长江文化的守正创新,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张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创新,偏离航向就会迷失自我。守正不是守旧,守旧会让我们停滞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才能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第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长江文化的创新转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顺应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趋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和网络化,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与服务,融入文化旅游、影视创作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让长江文化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形式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品质。
第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如“天人合一”“山水相依”,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源泉。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典范。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长江文化中的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这些价值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教育普及、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不断提升长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现代文明体系贡献力量。
总之,大力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携手并进,以长江文化为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助力建设更加辉煌、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