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蕴含丰富修身理政观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以下简称“清华简”)中有许多讲求治国安邦的篇章,包含个人修养、治理国政的真知灼见,不仅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还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真研究这批竹简所蕴含的修身思想和治国理政观念,将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敬德修身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古人很早就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以德治国,但对于德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学界尚有争议。有学者根据古文字“德”出现的时间和所代表的意义来讨论,认为德之源头在西周或晚商,最早并非指个人道德。这从文字角度上看似有所依凭,却忽略了思想观念的特殊性。
2002年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遂公盨,记载了有关大禹的传说,可与《尚书》等文献相对照,是大禹治水传说的最早“物证”,学术价值重大。值得一提的是,该盨共有铭文98字,竟然六次谈到“德”,有“降民监德”“民好明德”,又有“懿德”“好德”等,铭文认为德的观念贯穿在“孝”“祀”“婚媾”等方面,自然涵盖个人品质的内容,也就是说在遂公盨的制作时代,时人已广泛认可大禹的“德”。更为重要的是,铜盨命名的“遂公”(李学勤《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是虞舜的后代,《左传》昭公八年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胡周赐之姓,使祀虞帝。”“遂”之立国就是世代继守舜之明德,可见“德”之渊源甚早,德的思想观念可以推到虞舜时代,《史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