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思想是中国实践和差异融合的精神结晶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一方面不断把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思想文化提升,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在差异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思想的创新发展,造就了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
中华思想是社会实践的精神凝结
任何思想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华思想首先是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富。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生产关系是原始公有制,形成了原始公有观念、集体观念。因为对自然力量难以克服,人们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渴望在自然界中找到战胜自然的力量。“龙”文化就是自然崇拜的观念遗存,并在日后的思想发展中得到提升。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私有制开始出现,“家”“国”观念得以产生。
进入奴隶社会,以等级秩序为核心的“礼”成为维护奴隶制社会的思想和制度形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开始新旧转换,阶级斗争异常激烈,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礼崩乐坏”。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迅速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产生了一大批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以及 “仁”“义”“诚”“信”“道”“法”“名”“实”等影响深远的思想观念。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巩固,“大一统”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生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阶级的文化选择,儒学被改造成为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思想,并长期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