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特别策划
本版标题
  • 中华思想是中国实践和差异融合的精神结晶

  • 中华传统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 谦逊思想贡献给世界的智慧

· ·

中华传统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国外学界一直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哲学,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这一看法虽并不准确,却道出了儒家对伦理的重视。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确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曾子的“三省吾身”,到孟子的“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先秦儒学已经通过内省式的修炼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但其具体的修身方法已不得而知。面对佛教的挑战,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重点从本体论、功夫论两个方面发展儒学,不仅使宋明理学兴起,而且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儒家修身方法。

修身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根本

《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修身的效果。统治者需要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普通民众需要通过修身实现齐家。因此《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有人都应该以修身作为解决人生问题的根本。《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告诉齐景公,搞好政治的关键是,国君像国君、大臣像大臣、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概念来描述,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国家政治自然就搞好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孔子也是在告诉齐景公达到这一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君要像君,臣就会像臣;父要像父,子就会像子。具体而言,国君如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臣下就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就理顺了社会关系;父亲如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儿子就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就理顺了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亲属关系和谐,这个社会自然是和谐的。为达到这个效果,需要统治者首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因此,所有领导者、管理者都应该以修身为本,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