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纪录片讲故事的潜力
采访了有关学者。
近年来,一大批纪录片在各平台的播映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随着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纪录片产业呈现哪些新特点?应如何进一步提高纪录片质量、扩大纪录片影响力?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纪录片品质不断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郭小平表示,近年来,纪录片市场不断成熟和扩大,该产业日益受到资本的青睐。一方面,这得益于纪录片制作水准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有赖于观众群体的多样化及其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此外,考虑到播放平台多样性的同时,在新媒介环境下,纪录片运营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过度娱乐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纪录片提供了另一种影视艺术滋养,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智忠看来,纪录片艺术质量不断提高、题材日益丰富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推动了影视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国影视文化发展,受众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升,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内外因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了纪录片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三强认为,内部原因是纪录片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每年都有高质量现象级的节目问世;外部原因则主要来自于纪录片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以及受众的持续扩大。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刘琛从受众、资本和创作三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随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受众越来越多,对优秀纪录片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吸引了更多资本的注入,使优秀的人才、设备和选题有了资金支持,从而提升了纪录片的品质。
多样化特征凸显
新媒体、互联网平台的多样发展,使得纪录片本身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得以凸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袁智忠表示,随着移动视频、微视频的兴起,传播渠道更加丰富;而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应用,影像纪录的手段更加更加多样,视频化、影像化阅读便捷,接收也更加便利。
李三强表示,首先,纪录片变得更短、更轻、更快;其次,纪录片变得更时尚、更有趣、更有话题性;最后,纪录片变得更易与宣传领域、营销领域等其他领域合作。
郭小平总结了新媒体视野下纪录片的三个新特点:多样性、微纪录片更受关注、呈现出消费主义特征。如今,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比较丰富,但类似《二十二》《生门》等优秀的人文社会类纪录片依然稀缺。同时,纪录片选题扎堆现象严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关注人文社会类选题
随着我国纪录片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挖掘纪录片潜力、扩大纪录片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郭小平认为,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纪录片应注重思考与国际市场的衔接;既要讲故事,也要讲究影像的剪辑节奏与叙事策略,注重培育未来的观众市场;纪录片制作者要更加关注人文社会类选题,为国家发展、时代变迁与百姓生活存像,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彰显影像的艺术魅力。
“市场是纪录片品质的试金石,但是现阶段的纪录片相对于故事片的传播和营销做得还不够。纪录片目前主要靠口碑。”刘琛认为,目前,纪录片需要继续通过院线和视频网站扩展传播。
李三强认为,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要树立用户思维,以用户为本,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观影感受;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和讲故事的能力;要坚守纪录精神,凸显纪录片的独特价值,不断探索纪录片的魅力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