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百年的视野中理解中国《民法典》
◇邵六益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生效,民法学研究进入“民法典时代”。编纂《民法典》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民法典研究成为中国法学界现象级的热门话题。在此次民法典》编纂之前,新中国经历了三次编纂《民法典》的探索,对《民法典》编纂过程与精神品质的理解,需要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视野之中。在社会革命过程中,新中国政法体制建立在身份区分的基础之上,如在婚姻法和土地法等“事实民法”中推行区别化逻辑,这与经典民法观念中形式平等的基本假设存在一定的内在张力,加之经济制度的影响,前三次《民法典》编纂工作未能顺利完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渐成熟,我们更有能力将民法传统纳入到新时代的政法体制之中。《民法典》制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将叙事性的中国故事上升为规范性的中国经验,社会主义性质才是中国《民法典》独具特色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民法典》可能对世界作出的真正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