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陈光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曲折。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受当时苏联对社会学等一批社会科学学科的错误认识的影响,中国社会学被取消。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几年,社会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还是受到承认和肯定的。1949年11月,新成立的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有关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1950年8月,教育部下设的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规定社会学系的培养目标为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如内务部、劳动部、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所需工作干部及中等以上学校师资,并对当时中国社会学的课程设置做了较大的调整。《草案》针对社会学学科所做的这些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家要求中国社会学根据新的时代需要进行重建。然而,从1952年起,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国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社会学属于全面调整对象。到1953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完全停止,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也因此中断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中,中国社会学的缺席,不仅是中国社会学本身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巨大挫折,也不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个重大缺憾,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损失。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迅速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拨乱反正,社会学等一批社会科学学科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很快得到纠正。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郑重指出,我国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等领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标志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的第一个春天的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约请费孝通先生担当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重任,首先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980年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的成立与稍早成立的学会一起,成为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和发展进入快车道,在研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三农”问题、城市改革等一系列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重大成果,为党和国家决策、推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恢复重建后的社会学学科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在恢复重建25年后,中国社会学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200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景天魁研究员、李培林研究员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讲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此次学习结束后接见景天魁研究员和李培林研究员时指出,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这是社会学的使命和任务,社会学的春天到来了。一年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基于这样的国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的时代任务。《决定》还正式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范畴并将其与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胡锦涛同志的上述讲话以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决定,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中国社会学加大力度,深入系统研究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更加积极地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解决民生重大问题服务。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始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命运一体。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我国社会的认识,其学科地位也不断得到新的认同和肯定。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社会学被确认为具有支撑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一,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社会学来说,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中国社会学积极投身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四年后,2020年8月24日,中央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并且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他要求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中国社会学界全体教学科研人员和广大学生,我们也许可以说,中国社会学的第三个春天到来了。
202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中国社会学界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2021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相伴而行。回顾中国社会学与百年党史的密切关系,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大力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学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