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 提升高校开放交流水平
◇樊小冬
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是新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深化发展需要开放发展,国家也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肩负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职能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国际交流合作也是“双一流”院校的遴选条件之一,展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时指出:“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高校是科教融合、文化传播的载体,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更大贡献时,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参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与合作。
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实然之路。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需要熟知国际游戏规则、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要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使其深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国际或地区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通过培养高水平国际人才,为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都促使高校跨国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我国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可通过层次丰富、领域宽广的一系列措施,诸如合作办学、学术会议等多种路径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剖析域外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体系、院校评估标准、内部治理结构等影响大学发展因素的成效,立足国情取长补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这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双一流”大学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拓展我国高校的办学空间,提高国际声誉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要基于国际化视野去思考和构建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高校要努力实行开放办学,找准对标学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实现“单向流入”到“双向互动”,从而提升自身整体的国际化水平。一是“引进来”,广泛和深入认识世界多元文化,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建设研究中心、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学术研讨会等,吸引国际顶尖学者来华工作,推动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占据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吸引优秀国外学生来华学习,切身感受中国发展变化,以中华文化的浸润,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友人。二是“走出去”,坚持文化自信是高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条件,主动加速“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一方面是做好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全面正确地解读中国发展理念和中国发展道路,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读,打破文化之间的壁垒,加深其他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海外。另一方面是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实践,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能力,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步伐。此外,高校要基于自身办学优势,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软”实体,融合借鉴国际学术经验,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打造国际学术刊物、翻译中国学者专著等多重举措增强我国科研影响力;通过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切实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