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平为遵循 推动高校共享发展成果
◇关明 白宗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与公正。“共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主要着力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则是践行“共享”这一新发展理念的完美诠释。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应以公平为遵循,推动高校共享发展成果,构建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
提升共享理念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正当开局,“十四五”已然全面擘画,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国要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高校要充分认识共享发展理念对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思想,提升共享意识。高校要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增强大局观念,转变自我发展的旧观念,要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帮助解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共享”,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共享机制制度。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现代化的制度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需要。我们应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建立现代化的共享机制制度,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优化共享运行制度,加强共享机制体系建设,以规范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过程,完善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内容,保障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效果,使制度成为保证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良好运行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需充分考虑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结合,做到科学协调、协同发展、共同受益。对教育资源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能确保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教育质量提升,使高校乐于支持和积极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保障共享机制的长效运行,形成共享机制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步。
挖掘共享资源深度。资源,泛指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要素。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档案图书、物品设备和土地房屋等物质资源,还包括优秀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各高校在推进共享资源、共谋合作、共同发展过程中,应挖掘共享资源的深度。在完成资料共享、仪器共用的基本前提下,还需大力推动教学名师和优质课程的广泛共享,建立名师资源库与精品课程库,将人力与教学资源纳入共享资源的范畴。同时,不同高校拥有各自的优势,各高校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会形成特色的管理方法和工作经验,将这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可靠有效的举措,提炼成可推广的有益经验。通过经验共享、吸纳借鉴、取长补短,增进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提升管理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拓宽共享方式广度。一些经济学家将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教育资源是可以实现产品化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有限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只能有一部分人享受这类教育服务,因此难以发挥广泛和巨大的社会效益。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式的教育服务已经极大地解决了共享的地域性问题,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提供了可能。高校要积极创新共享方式,在充分扩大共享覆盖面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对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互动等学习流数据进行记录与分享,然后运用相关理论,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分析与挖掘,进而实现对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提高教学水平,优化学习内容。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教育评价体系,助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长江大学发展规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