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以人才为关键  保障高校创新源泉涌现

◇李帮彬  陈雅贤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的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人才聚集地与培养地的优势,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高校创新源泉的不断涌现,切实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强化包容理念,营造创新人才环境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本就是思维碰撞激烈、学术自由氛围浓厚的场所,要不断加强包容性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尊崇创新人才的良好校园环境。要营造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环境,坚持能力为导向,合理引入有一定贡献、第一学历较弱但潜力巨大的“偏才”“怪才”等优秀创新人才,并使之成为常态,逐步减少“破格”界定。要营造敢于创新的环境,用远期、可持续的态度对待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及问题,加大对于失败的宽容,形成良好的容错机制,去除不合理的“一票否决制”,减少人才创新过程中的顾虑,充分发挥教师等人才队伍的自主性,强化创新的积极性。

把握改革契机,优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3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明确了高校评价将全面贯彻“破五唯”工作,再次强调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的内容。高校要深刻把握改革方向,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创新人才队伍优化及评价改革工作。要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体系,突出领军人才、战略人才等“关键少数”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柔性引进等灵活方式吸引高端人才,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形成学科及人才优势,创造尖端创新成果。同时,要构建完善的专家—骨干—青年“金字塔型”创新人才梯队,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要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扎实推进分层分类评价工作;推进第三方评价及长远规划,激励创新人才潜心研究。

做好优质保障,完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随着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高校的人才保障机制逐渐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成为高校间人才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树立以人才为本的观念,改变工作思维,由官僚化、行政化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以人才为中心的工作设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理顺工作流程,调整部门结构,畅通网络办理渠道,解决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要强化个性化服务,充分尊重、及时响应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保障。要满足生活需求,减少创新人才在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顾虑,确保人才安心从事科学研究,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伴随着教育部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推进,高校在数字化服务、信息化服务上将大有可为。

坚定教育目的,落实创新人才培养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十大育人体系,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专业限制,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扩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复合型创新人才。要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课程设计,构建课程与科研相互支撑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畅通学分互认环节,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才能。要严把“出口”质量关,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分析工作前移至离校前,对教师、管理人员、实习实践单位、学生等多个主体开展考察,突出品德与研究能力的结合,重点考察创新潜力,并使之成为常态,以便将考察结果用于提升学生培养水平的各个环节。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