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合作有助破解城市家庭教育困局
◇郭方玲 赵梦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作用。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问题和矛盾也层出不穷。
近年来,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家长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教育投入越来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无力感”突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认知偏差,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人格养成与习惯的培养。很多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素养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技能,因而在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与心理问题时常常会手足无措。
第二,情绪失控现象普遍,亲子矛盾突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协作。目前,家校之间合作不断加强,家长也被迫承担了较多任务和要求,但由此也诱发了亲子之间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在网络上,辅导孩子作业成为家长纷纷“吐槽”的重要话题。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过程中缺乏耐心,一味地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施以体罚。这些不当行为导致孩子紧张焦虑,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恐惧,极易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与裂隙。
第三,家长干涉控制过多,孩子主动性不强。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常常全程监督,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控制。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的学习是被动、消极的,一旦脱离家长的监管,就很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家长过多的干涉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感和无助感,压制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阻碍孩子主体性的内在发展。
如何缓解家庭教育焦虑,让家庭教育走出困局,推进家庭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我们以为,开展家庭互助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
第一,组建互助小组,构建家庭学习共同体。家庭互助小组是指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针对孩子的发展问题和家长教育需求,由家长和教师、社区人员共同策划和组织的,利用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进行,每班组建多个家庭互助小组。互助小组是一种既对儿童有教育作用,又对家长有帮助,能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每个互助小组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的成员经常在一起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就会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开展“家庭游学”,更新家长教育思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合作意识和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变换生活环境能增强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并锻炼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家庭互助小组可以探索实施“交换空间,体验生活”家庭游学活动。通过家庭游学来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和家长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借鉴。这个活动可以借鉴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性化的制约,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非同一般。交换空间让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不同家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学生间和家庭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在陌生的情境中,不管是学生还是父母,都要重新学习怎样与对方相处,而每一个家庭在接受一个新成员时,也能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
第三,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可以考虑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社区内街道居委会和学校三方参与,使得家、校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小学还可以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并做一些帮助联系社区资源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意愿参与,并对家庭互助提供指导。学校也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合作,引进社会资源,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家庭互助扩展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易子而教”,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可以适度放手,避免出现因强迫教育而带来的亲子冲突,同时有助于和谐亲子关系,缓和焦虑情绪,调解家庭氛围。目前看来,家庭互助合作有助于创造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的作用,能够增进家庭教育合力,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促进城市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城市家庭教育中母职角色的偏误及其对策研究”(20CJYJ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