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亲子边界意识 创新家庭教育理念
◇孙秀玲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边界,边界是归属与安全的标识,树立边界意识是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前提。在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同样需要边界意识,即家长要认识到自己与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又彼此独立、有所区分,具有不同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树立亲子边界,既是对个体自主性的捍卫,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它犹如一道安全防护网,可以避免亲子关系中的拉锯与摩擦。
但在目前的许多城市家庭中,还存在着亲子边界模糊、“亲子一体化”的现象。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代替孩子做决定,支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比如,孩子说吃饱了,家长硬要为孩子再添一碗饭;当孩子房间很乱时,家长二话不说帮孩子收拾干净;为了让孩子多才多艺,家长强行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等等。除此之外,有些家长甚至会不经允许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偷看孩子的日记或微信聊天记录、限制孩子交友、代替孩子做出职业选择……家长以爱之名,跨越到了孩子的个人边界,武断地对孩子的想法或行为指手画脚,或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进行批评指责,这都是对孩子空间、隐私的侵犯,是亲子之间缺少边界的常见表现。
造成亲子边界越位、错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育儿知识欠缺。不少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中,以自身经验作为行事标准与行为指南,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剥夺孩子处理自己生活的权利,不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认真听取子女的要求与意见,无法做到和而不同。
其二,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与权力控制,家长与子女之间往往会形成不对等的亲子关系。在与子女的相处中,家长经常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横加干涉,颇有一家之长、唯我独大之意。
其三,教育焦虑使然。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存在“抢跑”“攀比”的心理,甚至亲自披挂上阵,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严格执行。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与焦虑成为对孩子的习惯性束缚,不仅忽视了孩子的个体自由,更使家长与孩子彼此对立。
家长肆意干涉、践踏孩子的领域,侵犯孩子的空间权与秘密权、尝试权与选择权、朋友权与倾诉权,爱就变成了一种“紧箍咒”,不仅影响着各种规则的建立,引发不良情绪的堆积,更会影响孩子独立自我的形成。由于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他们容易将自己与父母视为一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的个性,甚至失去自我意识。由于缺乏健全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他人意识,他们无法区分自己与家长在想法、需要、情感等方面的不同诉求,容易将家长、别人的看法、意见等同于自己的特质,把家长、别人的需求、期待作为自己的责任,难以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尊重自己的真实需要,在生活上过度依赖别人,在精神上难以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所有的关系都是共谋的结果。家长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树立亲子边界意识,做到爱而不逾矩。首先,明确角色定位。家长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支持者而非代劳者、设计者。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家长无法凭借已有认知预判今后的事情。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逐渐意识到现有生活行为方式的局限,克服在育儿中的焦虑与失控感,主动减少自身与孩子之间的黏连性,允许并接纳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而不评判、不指责,爱孩子而不缺位、不越位,对亲子关系不断进行动态、弹性的调整,孩子才能获得自由发展。
其次,爱与信任同行。家长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亲子之间更需要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和价值,孩子就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对于家长而言,要相信孩子有不同于家长的生存环境、人生际遇与成长契机,相信孩子有独立思考、自我成长的能力。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守住界限,属于孩子的权利,不擅自剥夺;属于孩子的义务,不越俎代庖。孩子越早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就越快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分寸、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最后,引导而不控制。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并规定,儿童有权对影响自己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做出有关决定时,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智慧的家长应该减少对孩子的掌控欲,把权利交给孩子,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并处理自己的需求、安排自己的学习、做出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只有允许孩子依据内心进行生活,亲子之间才会减少罅隙与摩擦,产生真正的尊重、理解与接纳。
有边界的爱才是健康的爱,有边界的亲子关系才是真实的亲密关系。亲子之间互相尊重,包容彼此的立场、看法与选择,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不干涉、不替代,不越位、不错位,才能各归其位、互得自由。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