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禅宗颂古诗的创作理念与艺术特征

◇潘婷  侯本塔

颂古诗在本质上是对禅门公案进行的赏析与评议,也是最具禅宗特色的诗歌样式之一。该文体首创于北宋临济宗禅师汾阳善昭,后来得到云门宗、曹洞宗等各派禅师的广泛效仿。除了佛教偈颂韵散结合、雅俗统一的普遍特征外,各派禅师的颂古诗还具有各自不同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风格。具体来说,临济宗颂古诗以“明白晓畅”为追求,写作风格大都质朴自然;云门宗颂古诗主张“绕路说禅”,措辞用语相对较为华丽;曹洞宗颂古诗则力求“不犯正位”,在具体写作中常常运用反常话语及偏正意象,展现出格外玄谈之风。

临济宗:明白晓畅、

质朴自然

临济宗禅师汾阳善昭最早将禅宗公案及其诗体解说词合称为颂古,并作都颂》称:“先贤一百则,天下录来传。难知与易会,汾阳颂皎然。空花结空果,非后亦非先。普告诸开士,同明第一玄。”(《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二)以“皎然”之词让后学明白“第一玄”的道理是汾阳颂古诗的创作旨趣。换句话说,他主张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进行禅门公案的阐说。比如他为“达摩安心”公案所作颂古诗称:九年面壁待当机,立雪齐腰未展眉。恭敬愿安心地法,觅心无得始无疑。”《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七)前三句是对公案内容的简要复述,最后一句则直接讲出了“无心始安”的禅学义理,文风总体显得较为朴实。正如《补续高僧传》所说,汾阳颂古诗“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出,殊不以攒华叠锦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