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榆阳探索
◇武建强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作为西部资源富集型的城市化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板,能够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乡村治理、社区治理创建任务,以系统集成改革为理念,党建统领,党政统筹,上下齐心,全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全方位、整体性、系统化、高水平的地方社会治理模式。
以党政统筹为核心动能
发挥统合型治理政治优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党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需要。这种治理结构在功能上体现为“党统领”“政协同”的“双轨一体”,即执政党通过对政府体系的全面融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组织机构、行动逻辑等深层“基因”植入政府体系,从而实现对后者的深度改造,使其成为承载执政党初心使命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这种体制样态赋予了中国政治过程中特有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治理属性。其一,它形成了党政机构职能相辅相成的均衡结构,表现为规划与实施、统筹与落实等职能分工与协同的结构化均衡。当面对复杂性基层治理需求时,这种能动型治理结构,可以实现多种治理方式灵活转换,能够将党组织的治理弹性和政府治理的刚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责任联动、权责明确的治理机制。其二,党政统筹强调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党的全面领导力可以覆盖边界分明的科层制所无法触及和覆盖的空间,有效弥合政府体系内部的治理“缝隙”,使得地方治理呈现柔韧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强化了治理主体应对挑战和化解风险的治理能力。
在榆阳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过程,党政统筹的作用非常突出,也是短时间内能取得明显治理效果的核心动能。它主要体现在榆阳区党政之间在结构耦合、角色转换、职能分工、资源整合、任务转化、基层动员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改革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榆阳区党委与区政府以党建引领、党政统筹为核心驱动力,创造出一种统合型治理优势,实现了多元化治理方式的灵活性切换、常规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制度性转换、应急式治理向常规性治理转变。这种党政统筹治理的运行机制,强调了区党委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具体包括党委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压力传导机制、责任联动机制和权责分配机制,充分发挥了我国基层治理的体制优势。
以党建赋能为抓手
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由区委整体谋划、街道党工委具体推动,将基层党组织嵌入到各种治理力量中,并整合各种基层治理资源,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各种治理主体之间的架构联建、体系融合与力量整合。
首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地位和政治引领作用,实现社区党建、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建立完善并落实社区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结合实际,及时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推动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具体问题;严格落实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双考双评”机制,在考核驻区单位时,听取街道社区党组织意见,考核街道社区时,听取驻区单位意见;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其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利用好、发挥好“双考双评双报到”机制,把该由“双报到”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承担的社会治理项目和任务指派好、落实好,推行“社区吹哨、部门(党员)报到”,实现社区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全覆盖,每名在职党员每年至少开展2项社区服务居民事项。
最后,加强网格基层党建工作。推行“一网格一党小组”或“多网格联合党小组”形式,在条件较好的网格上建立党支部。推行党小组组长与网格长“一肩挑”,每个网格至少有一名党员任专兼职网格员。扩大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覆盖面,扎实推进小区、楼栋、商圈楼宇、 网络媒体等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建立网格党群议事会,定期对网格事务进行民主讨论和协商,推进网格服务落实落地。
以“治理效能”为目标
重构基层治理新体系
榆阳区以治理效能为目标,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首先,党委统领,成立工作专班推动社会治理任务。榆阳区成立了“社会治理专班”,用以联系调动各种力量,推动工作任务完成,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强基础、建机制。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多元治理体系,补齐街道社区服务场所短板,选优配强班子队伍,夯实基层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基础。二是抓规范、促提升。按照整区提升要求,解决进展不平衡、经验零碎化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科学严密、运转高效的全科网格体系,坚决纠正口号繁多、标新立异、工作不实的问题。三是守底线、保平安。狠抓扫黑除恶重点任务,落实“六清”要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学习“枫桥经验”,把矛盾和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其次,夯实乡镇、街道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责任,推动权力下沉,避免权力过密化现象。按照权责对等、事权统一原则,统筹推进扩权强镇(街)和基层减负工作。(1)结合机构改革和五大领域执法体制改革,将区级部门有关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市场监管、民生保障等职能权限下沉乡镇和街道,激发基层创造创新动力,提升善作善成能力。(2)改革财政预算资金拨付机制,将承担基层社会治理事务所需的经费直接拨付到乡镇、街道,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捆绑整合,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组织实施。(3)将适宜村、社区基层组织承接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其直接办理,统筹保障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推进陕西政务服务网向村、社区延伸。
最后,以锻造“七项能力”为重点,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治理能力。将基层治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出七项能力目标,并采取多项举措来提升干部能力。一是组织领导能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提升抓治理、优服务、惠民生、保稳定领导组织能力;二是创新驱动能力,尊重和鼓励基层干部群众首创精神,用改革的思路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推动落实;三是应急处突能力,着力构建精准的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全面提升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突能力和水平;四是矛盾调处能力,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化解复杂矛盾纠纷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舆论导控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善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动员群众;六是执法司法能力,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全面提升政法系统干部执法司法专业化水平;七是服务群众能力,始终围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推进实施治理项目,切实把社会治理目标转变为民众能享受到的实惠和好处。
(本文系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与创新研究项目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媒体融合时代中外政党适应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的比较研究”(19XJA810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