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创新

  • 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 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 中国文气理论之﹃三义﹄探析

  • 6、漫谈

  • 5、一句话点评

  • 6、漫谈

· ·

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王雨辰

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一书中提出的“生态整体主义”被认为开启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德国学者费切尔在1978年发表的《论人类生存的环境:兼论进步的辩证法》一文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西方生态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对生态文明内涵有不同理解和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的兴起不仅是建立在生态危机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一现实基础上的,而且是建立在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起突破了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形成了伦理话语和历史唯物主义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由此形成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以伦理话语的共同体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对反思人类应当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及实践后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却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拘泥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相较而言,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中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则是强调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从生产方式出发,而不是仅从伦理价值观出发去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途径,是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生态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理论特质,即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的缺陷,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价值目的和价值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