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气理论之﹃三义﹄探析
◇第环宁
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首创以“气”论文,之后中国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论者推波助澜,相继掀起文气理论高潮。文气理论在其漫长的衍变中,广泛吸纳了艺术与美学、自然与人生、哲学与政事多方面意蕴,且与更多的术语概念相互融通,其内涵外延极为深广。笔者以为,文气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更是文化的,由此三义或可入其里而求其质。
文气的哲学之义。“气”最早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哲学术语,其义大致有三:一切气体状态的存在;不依赖人的意识的感觉对象的客观存在;涵盖物质世界与精神领域的任何现象。古人以为宇宙洪荒、天地未形、万物皆无,由元气冲荡始致无形起、有形分、阴阳别而成天地。庄子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无形存在,“形”是由“气”而来。荀子认为,气是生命与意识的基础。王充肯定天地万物是由气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气是有深度和广度的实在,有运动变化的本性。程朱理气并论,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气是万物的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