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木刻运动中的延安学派
◇范建华
诞生于1931年的中国现代木刻,在延安形成了一个以鲁艺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力群作为这个艺术流派成员之一,在文章里把这个思想倾向一致、艺术风格接近的木刻流派称为“延安学派”。来到延安的艺术家们同情大众,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切的体察。他们肩负使命,满怀激情奔赴延安。他们在延安深入群众,直接参与农业劳动,了解群众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从情感深处进入到大众中间,并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体验群众的真情实感。
抗战时期,由于日寇对边区的封锁,延安的物资非常匮乏,也缺少必要的美术材料用品,很多情况下,美术家必须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制作美术用具。陕北的枣树多,易于制作木刻底板,铁钉经过锤打就可以制作成简易刻刀,油印材料也可因陋就简地自己制作,故而木刻版画成了延安最普及的美术品类,鲁艺美术系一度成为木刻系,木刻也成为学员的必修课之一。
1938年秋末,延安成立了“鲁艺木刻工作团”,主要成员有胡一川、彦涵、罗工柳、华山等。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版画创作,以流动的方式进行展出,成为一支短小精悍的“轻骑队”。在创作过程中,木刻家们深入生活、深入农村,熟悉农民、战士的生活与思想感情,探索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在创作手法上,他们将素描与传统中国年画的单线结合,以简洁、明朗的线条和刀法为主,将单幅的、群众称之为没头没尾的木刻漫画作品改为有故事情节的、连贯的连环画和组画,故事的情节性和叙事性通过人物形象、表情、动作以及相关道具展现出人民看得见、读得懂的时代信息。在创作形式上,采用我国民间套色木版年画的创作手法。因为要快速宣传并需要尽可能多地复制作品,所以木刻版画较少仔细描摹,大多是一挥而就,黑色木刻底版上加套几种鲜艳的色彩,更具有了表现主义的风格。由于作品反映边区生活,通俗易懂,颇受农民的欢迎。这一时期创作出一批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如古元的《哥哥的假期》《结婚登记》《减租斗争》、沃渣的《夺回我们的牛羊》《威武不屈》、马达的《莫待天早误农时》、力群的《丰衣足食图》、夏风的《自卫军打靶子》等,把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艺术形式日益显出民族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