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艺术与美之关系
◇张晓迪
“美”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和艺术学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自谢林、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等同于美”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流位置。艺术是美的显现形式,而美是艺术的唯一目标。美学也被等同于艺术学或宽泛意义上的艺术哲学。然而,20世纪3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结束了两者的和谐关系。后现代主义主张破除美对艺术的束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反美学”艺术。传统的美学理论已经无法指导和解释人们的艺术实践。人们对于“何为艺术?”“何为美?”产生了诸多困惑。面对这样的难题,研究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艺术方面,多数研究倡导艺术放弃自身与美的联系。而在美学方面,研究者们努力的目标在于扩宽古典美学的包容性,提高美学的适用性,使美学发展成为能够阐释一切文化现象的学科。
艺术学与美学在“解绑”的呼声中所获得的新发展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困惑:艺术与美解绑意味着人们对艺术的惯常认识被推翻,那么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价值、艺术鉴赏的标准又是什么?如果美学无所不包,美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边界。那么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美”是否还能成为一个带有积极意义的评价?显然,美学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