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物﹄文化叙事与话语意义

  • 物的书写与戏剧主体的隐退

  • 新物质主义:物质力与内在互动

  • “物转向”背景下的文学研究:

· ·

物的书写与戏剧主体的隐退

◇余艳  张昌宋

1956年,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一剧拉开了当代英国戏剧复兴的大幕。此后短短数年间,阿诺德·威斯克、约翰·阿登、爱德华·邦德、霍华德·布伦顿、大卫·埃德加等年轻一代的剧作家先后登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戏剧文学的创作舞台,宣告着当代英国戏剧第一波发展浪潮的到来。在这第一波戏剧发展浪潮中,爱德华·邦德的《赢了:关于金钱和死亡的特写》(1974)(以下简称《赢了》)一剧成为20世纪70年代英国剧坛最具争议的作品,因戏剧场景和祛魅的莎士比亚人物形象也引起了戏剧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这部剧作的大多数研究仍围绕着戏剧主体身份的颠覆性展开,而对于剧中物的书写研究甚少。但在笔者看来,邦德正是通过客体物”的书写向主体施魅,从而达到改写、消解主体的创作目的。

首先,邦德借用“纸”这一客体的错位使用解构了莎士比亚神化的传统主体身份。在《赢了》一剧的第一幕中,该剧主人公——退隐故乡的“莎士比亚”——手里拿着一张纸走上了舞台。汉娜·阿仑特在《人的境况》中提出,世间万物具有相对稳定恒久的性质,因此能够“稳定人类的生活”,人类通过与凳子、桌子等物建立起联系,从而找回自身的同一性,即自身的身份”。物转向批评话语进一步指出,物的使用或占有构成了主体“思想、记忆、感觉的基础”。因此,基于莎士比亚剧作家的历史传统身份,观众无疑能够迅速在“纸”与这位伟大剧作家的创作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将“纸”视为承载着“莎士比亚”剧作家身份的客体。然而,对于邦德而言,人们历来只把莎士比亚视为伟大的剧作家,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位拥有土地的有产者。他在《赢了》一剧的引言中指出,据史料所载,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福德镇附近的韦尔科姆地区购买了土地并将土地分租给佃农,土地的租金是他收入的主要来源。圈地运动期间,有大地主开出高额租金承包他的土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莎士比亚最终选择将土地租给了大地主,罔顾那些因此失去生计的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