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质主义:物质力与内在互动
◇沙德玉 庞慧英
2010年在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举办的“新物质主义和数字文化”年会以及同年出版的《新物质主义:本体论、物质力与政治》,标志着新物质主义的诞生。新物质主义融合了比尔·布朗的“物论”、简·本内特的“新活力论”、雷伊·布拉西耶的“思辨实在论”和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元网络理论”等理论,衍进为人文社科领域里的一个涵盖性术语,在文学领域开启了一个新的批评范式。新物质主义的核心内涵是世界由物构成,人类和非人类的自然界都是物,任何物都具有“物质力”。物质力是一个不断生成、繁衍的动态过程,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界都通过“内在互动”施展物质力。
新物质主义的发展趋势
新物质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人文社科领域的早期“物转向”、物质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哲学领域对客体的思考三个重要阶段。早在20世纪初,韦伯就在论文《物》中强调“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物,人才能了解自己”;威廉姆斯提出“思在物中”;福柯强调对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细节”的关注。人文社科领域的物转向推动了物转向研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展开,物开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文学研究转入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即从物的微观细节入手,由物及人,去解读文学作品中被边缘化的物。韩启群于2017年在《外国文学》上发表了《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一文,详细分析了物转向话语背景与文学研究的物转向、物转向批评话语的议题与路径以及物转向批评话语的范式与特点。该论文系统梳理了物转向理论的前世和今生,规范了物的相关定义及翻译,为国内物转向”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并引领了国内关于“物”的研究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