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助力乡村振兴
◇余菲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其建设过程中,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创造和共享公共文化生活。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涉及众多因素,做好这项系统工程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应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助推生态宜居。乡村公共空间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村容村貌的主要场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公共空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空间建设所处阶段。空间建设一般是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对村庄中的重要节点进行的乡村特色空间或村民活动环境的构建。当前,很多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已取得一定实效。在此基础上,对节点空间的环境要素稍加整治,根据人们的活动需求配备必要的硬质场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即可为人们提供交往活动的户外场所。
二是进行有限设计和适度建设。乡村环境最大的优势是自然生态,在建设过程中要求空间设计因地制宜、节约环保,建成之后易于维护。应坚持就地取材原则,场地内原有的地形地貌、树木、旧物遗迹等尽量保留利用。
三是提供便捷的空间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既要求生态、美观,还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即公共场地不是面子工程,要有实用性。休闲健身、集体活动乃至晾晒、菜园等功能都可合理规划或保留在场地内,形成整体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乡村公共空间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载体,助推乡风文明。一是乡村居民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明显。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设施的跟进需要加强。当前,很多乡村的村委会及其周边的文化活动空间已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对于面积较大、居民户数较多的村庄,各居民点的户外公共空间建设还需加快步伐。二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移风易俗和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研究表明,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够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促进邻里交往和文化交流。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活动,共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公共交往准则。长此以往,将有助于促进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现代化转变。三是乡村公共空间就近为人们提供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乡村公共空间节点往往是文化活动设施相对集中的场所,场地规划要考虑居民自发的休闲活动和集体组织的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居民点公共空间因为可达性强,居民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受到文化生活的滋养,更能激发内心的文化自觉,认同自己的社区家园。
乡村公共空间建设要引导公众参与、资源有序共享,助推乡村治理。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不仅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以及提供居民文化活动场地的工作内容,也是乡村社会“软治理”的一种实践形式。一是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推动公共资源有序共享。笔者在参与乡村环境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乡村中存在一些公共用地私人就近占用的现象。因为环境凌乱、场地的公共属性不强,私人占用也不足为奇。但随着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私自占用的居民都表现出了积极配合、支持的态度。这反映出美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居民愿意共享公共资源。二是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引导居民参与其中。公共空间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居民群众,建设之初就要充分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土地及公共空间中农家旧物的利用等事宜都可以引导居民共同商议,出谋划策,贡献一己之力。三是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人们参与建设的空间在建成后更能引起共鸣,督促大家共同维护公共景观的空间秩序。乡村公共空间建设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群众的参与以及资源的协调等举措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多元化方式,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新时代乡村景观建设与村民文化自觉研究”(2018SDSG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