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
◇丁金光 董雯千
在汉语语境中,“引领者”不同于“领导者”,使用的英文表述也不同。“引领”意味着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援助发展中国家等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国际环境外交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思想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及会议上向世界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施泰纳曾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评价道,“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城市的人口大国,中国积极有效地推进绿色城市理念,付出巨大努力来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这对全世界具有示范作用”。
行动引领。国际环境外交兴起之后,国际环保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环境法不断丰富完善。然而,之所以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其原因在于有些国家行动迟缓,履约状况不佳,甚至反复无常,迟滞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从1972年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发起的历次重要国际环境会议,参与了许多重要国际文件的谈判和起草工作,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已签署了60多个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或协定。中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树立了榜样。比如,通过行政、法律、技术、市场、教育等多种手段,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不断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9年下降约1.0%,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装机、发电量、专利数都是全球第一,已经引领了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发展。
援助引领。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发达国家要承担主要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口惠而实不至,或者寻找各种借口,消极对待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援助作出的承诺,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应对环境问题能力的提高。中国在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把本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长期以来,中国在援助的过程中强调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在农业、卫生和教育等自身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开展援助活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对外环保援助在中国的对外援助中比重不断提升,援助形式逐渐多样化。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众多环保援助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环保资金援助、环保人力资源培训,共建了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推动了国际环保合作持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世界范围来讲既包含了双边、区域、全球的共同体,也包含了专门领域的共同体,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人类共居一个地球,息息相通,我们要呵护地球,珍惜地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国家也不能少。世界各国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履行环保公约,才能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