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A11

关爱老龄人口  建设高质量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及其深度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建设高质量老龄化社会,须夯实家庭基础。河海大学施国庆团队在构建幸福家庭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幸福家庭建设与老龄化社会建设的关系。研究指出,个体幸福建立在家庭的集体幸福基础之上。家庭是个人之上、社区之下的重要单元,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文明进步、制度持续优化和完善的基础。所以,在高质量的老龄化社会建设系统工程中,要以幸福家庭建设为基础,也应将人口特征、经济金融、生态环境与资源、文化适应等外部性因素内化到社会建设”的范式中来,形成从幸福家庭到高质量老龄化社会的系统性建设与发展。

高龄、独居、空巢等背景下的老年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学界和社会组织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南京老年学学会课题组对南京46家为老服务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人才的匮乏是制约老年精神关爱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仅居家及养老机构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保障和管理成为全面抗疫工作的重要一环,也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老年心理健康。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江北新区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在疫情期间的调查显示,分别有59.13%和41.55%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在这个特殊时期,空巢独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丧偶及未婚老人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针对上述问题,与会学者提出,要把老年心理健康列入国民健康预防计划,关口前移;强化家庭照料责任,倡导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孝亲敬养。鉴于出现在空巢独居老人身上的“社会孤岛”或“人际孤岛”,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对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变化的不适应有关,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避免“科技代沟”,创设“科技红利”。

一个颇有意趣的研究观点是,参与隔代照料能够显著降低老年人抑郁程度,低强度照料能明显提升低龄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数据表明,我国40.5%的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学者分别基于2014年、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认为,应鼓励老年人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加强代际双向支持来缓解老年人心理压力。东南大学张晶晶建议,充分认可和尊重老年人在隔代照料中的自主权及贡献,以家庭照料补贴的方式鼓励多代共同居住,增强代际团结和互惠。

此外,数量巨大的老年人力资源存量是经济发展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江苏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张伟新以无锡市“双千活动”为例,总结了无锡市的做法和经验,建议以咨询服务业、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项目为重点领域,实施差异化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以低龄老年人为重点,区分不同身份技能,建立全面的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形成多元供需联盟,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市场主体作用、个人主动作用,共同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学者表示,新发展理念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要积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农村治理中不规范现象增多等问题。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核心问题是老年健康,应特别关注农村老人的老年照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