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文化认同教育实效
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 促进高校境外生文化交流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
百年党史文化蕴含丰富思政元素
涵养中华文化 展现中国精神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文化认同教育实效
◇周超 李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密码,是深藏心灵的共同精神家园。历经五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华文化更加洗练出其熠熠生辉的精神特质,成为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不可替代的宝贵思想资源。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本民族文化标识的肯定性体认,可以跨越意识形态,在彼此心灵上实现相通相连、相亲相融。共同的文化认同必然铸就共同的民族情感,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始终同心同德、守望相助、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民族是国家的依托,国家存续与国家认同依赖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感情的认同。可以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定程度上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也只有置于具体的民族文化认同背景之下,才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会学习、有能力、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衔接媒介,注重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协调转化运用,着力促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化、模型化、功能化、行动化,重点提升学生对于静态知识的动态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以外化于行的形式提升转化为创新迁移能力。因此,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素质,核心素养超越了传统知识和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搭建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通互融的桥梁,同时在强化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整协调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为更有效地做好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范式指引。